第282章 郅玄 第282节
书名: 郅玄 作者: 来自远方 分类: 精品

        大兴土木条件不足,在家臣的建议下,她主动学习驿站经验,在封地内搭建帐篷,挖掘地窝,以实用和保暖为上。

        为行动方便,原莺换下华服,改穿男子袍服。

        她出行不再坐车,而是学会了骑马。短短两月时间,就能和家臣护卫策马扬鞭,巡视整片封地。遇到危险还能开弓射箭,挥舞长刀冲锋。

        草原的风吹过四季,原莺的皮肤不再白嫩,双手也长出茧子。如今的她犹如脱胎换骨,和之前判若两人。

        原莺偶尔也会扪心自问,是否感到后悔。

        答案是否定的。

        真正走出藩篱,见识到天地之广,她才意识到年少的自己是何等狭隘。

        她不再是娇弱的女公子,而是能率领骑兵驰骋草原的女家主。

        她的封地尚不富裕,但是生机勃勃。

        开垦的荒地陆续出产,密林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封地边缘还发现矿藏,一切都在变好,一切都是欣欣向荣。

        然而,她同样面临严峻问题。

        巡视过封地,原莺策马返回住处。

        走进夏日搭建的帐篷,她再三犹豫,到底一咬牙,提笔给郅玄写信。

        封地面临极大的劳动力缺口,她需要更多奴隶。连续数月搜寻野人,始终一无所获。不是没有,而是旁人下手太快,她落后一步,想抓都抓不着。

        漠北曾有狄戎部落,如今要么主动投诚,要么撒丫子跑得无影无踪。

        原莺受封地和人口限制,暂时无法对外扩张,更不能离开太远。封地发展越快,人力的缺乏就越是明显。

        她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向郅玄求助。

        在书信中,原莺希望用森林出产换取奴隶,价格比中原高三成。后续还会用矿石填补,她绝不赖账。

        “能用尽可。”

        原莺十分明确,自己没有挑拣的余地。郅玄愿意交换,什么样的奴隶都没问题。

        她身在漠北,消息不曾断绝,深知国内人力紧张,各处都在嗷嗷待哺。

        她不想郅玄为难,可实在没有办法。不求助就不能继续开荒,没法开荒,封地的发展就会被迫搁置。

        接到原莺的书信,郅玄有些吃惊,却不感到为难。

        人手他的确有,而且还有不少。

        茂商带队西行,送回的野人越来越多。不知是否和地域有关,这些野人一批比一批高大,身上的味道也越来越重,无论怎么洗都洗不掉。

        最初一批,监工堵着鼻子还能凑和。最近这两三批,距离近一些,多年的鼻疾都能不药而愈。

        几百野人聚在一起,威力堪比生化武器。

        中原地界没法用,只能送去漠北。

        那里地广人稀,乱跑肯定没命。监工不用靠近,只要在视野范围内,同样能监督干活,还不用受气味折磨。

        郅玄尝试送出一批,原莺的反馈很快送到。

        信中对郅玄很是感谢,并且表示有味不要紧,她能克服。只要能干活,有多少她要多少!

        不就是味儿一点吗?

        最冷的时候她都抱着羊睡,没关系,顶得住!

        郅玄翻阅书信,发现原莺和之前相比有了极大变化,说是翻天覆地也不为过。

        少女变得生机勃勃,正抛开往日,犹如挣脱束缚,向无比彪悍的道路发展,一去不回头。

        第二百八十四章

        日月如梭,白驹过隙,五年时光匆匆而过。

        中原氏族的战车踏遍四方,斩获战功无数,疆域成倍扩大。

        北方的狄戎部落大举内附,逐渐改变生活方式。少部分不愿改变,继续向北移动,遁入茫茫荒原不见踪影。

        东夷分成数支,超过三分之一归附东梁等国。其余分散在靠近大陆的海岛,或在海岸边生活,发现诸侯军队立即乘船逃往海上。

        后两者迫于生计,为获取盐等物资,不得不同东夷人自组的商队交易。天长日久,见识到对方的富裕,也逐渐生出归附之意。

        南蛮的情况比较特殊,各部首领起初结盟反抗,声势十分浩大。交战之后连遇挫折,实在打不过,部分准备投诚,部分想要逃走,还有少部分负隅顽抗。

        赵颢身为南方诸侯之首,对于这些部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就一个字:打。

        是打不是杀。

        打服之后充做奴隶,填补缺失的劳动力。

        之所以如此做,非是南方诸侯不近人情,实在是南蛮各部反复无常,屡次三番投而复叛,给氏族们造成不小的损失。情况最严重的一次,两座边城遭到火焚,十多座驿站未能幸免。

        血的教训摆在眼前,不杀已是底线。想要轻松来投,吃饱喝足再遁入林间,委实打错了算盘。

        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各国氏族不只圈地,更四处搜寻野人。

        随着郅玄的土地政策在各国推行,大批奴隶分得土地,逐渐向庶人阶层靠拢。

        抓捕的野人填补空缺,却不能简单等同于奴隶,教化之后类似于雇佣,逐渐形成另一个特殊阶层。

        西原国和南赵国作为政策先驱,在调配野人的问题上率先提出新政策,很快被诸国仿效采纳。

        时至今日,氏族仍有奴隶主之名,政治体制已向封建社会靠拢。以后世的眼光,同样存在压迫。从实际情况出发,却是不折不扣的进步。

        郅玄万万没想到,变革会来得如此之快,又是如此迅猛。

        不是自下而上,而是自上而下,由氏族主动发起。

        他擅长的是商业,对历史进程停留在纸面,没有条件深入探究。对身边发生的一切,认真来讲,他有些把握不准。

        他的确想推动社会进步,但没想过效果会如此好,好到超出预期,令他心中忐忑。

        实在拿不准情况,又无法对朝臣明言,他只能给赵颢写信。

        书信无法详尽,尤其是关于内心的想法,他想说又不能全说,半遮半掩,字里行间透出焦灼和烦躁,连他自己都感到憋闷。

        接到郅玄的书信,赵颢总是能及时回应。

        内容不够详尽没关系,他能从字词间察觉郅玄的情绪,提笔时不再刀锋凛冽,撇开政务军务,对相关政策一字不提,反而多是闲谈,例如今日遇鹿,小巧轻盈,君侯应喜。林间有彩鸟,羽色鲜艳,叫声清脆,已着人打造鸟笼,不日送去西都城。

        一来一去,没有涉及到任何正事,却极好缓解了郅玄的情绪。

        两人书信频繁,往往是南飞的信鸽尚在途中,西行的信鸽已经启程。

        五年时间,足够信鸽繁衍,群体发展壮大,数量多达百只。

        这些信鸽全都体型圆润,个顶个圆滚滚。性情堪比猛禽,凶猛无比,十足好斗。集合三五只敢和鹰隼叫板,在天空中鏖战数场,不分出胜负绝不罢休。

        西原侯和南赵侯书信频繁,天下共知。

        不是没人想过拦截信鸽,念头闪过脑海,很快又压了下去。

        归根结底,非是觉悟高,实在是两人不好惹。

        西原侯蛮横霸道,南赵侯嗜杀铁血,谁敢惹到他们,百分百见不到隔日的太阳。

        按照郅玄的话来说,谈是不可能谈的,扯皮没时间,直接手底下见章程。

        血淋淋的例子不胜枚举,究竟是多想去见阎王,才敢拦截他们的书信。

        然而事情无绝对,意外总是突如其来。

        一只信鸽遭遇猛禽,没能打赢,重伤落入密林。好巧不巧,被一支南蛮部落捡到。

        南蛮首领不识字,自然不晓得信鸽背负的绢是一封信,更不知道信上字迹属于南赵侯。他只晓得鸿运当头,食物从天而降。在火烤前还带着部民祭祀蛮神,感谢神灵降下的好运。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信鸽消失会被当成意外。

        问题在于首领将绢留下,和兽牙绑在一起,日夜戴在身上,想不被发现都很难。

        南赵侯的书信竟被南蛮截获!

        事情传出,举世哗然。

        哪来的胆子,简直匪夷所思,胆大包天!

        整件事迅速发酵,以为南蛮不驯,氏族向南扩张的速度骤然加快。

        为表明态度,各国国君亲自上阵,三军精锐齐出,遇山开山遇水架桥,风驰电掣一路碾压。

        不到两年时间,联军一路打到海边,中途遇到东方诸侯的队伍,双方不期而遇,并行向前,吓得东夷和南蛮抱成团,一起瑟瑟发抖。

        他们很不理解,自己这边满打满算几百人,连件像样的武器都没有,就要出动上千辆战车,杀鸡用牛刀,拍苍蝇挥铁锹,至于吗,啊?!

        南方氏族的进展过于讯猛,消息很快传遍中原。

        不想被落下太多,各国纷纷动作。

        北安侯终于得偿所愿,带着军队外出撒欢。世子瑒埋头政务,越想越不甘心,瞧见坐在一旁学习的大儿子,突然灵机一动。

        五年过去,儿子已经十岁,应该能独当一面。

        年少的公子突然全身发冷,不妙的预感笼罩心头,抬头看向世子瑒,总觉得亲爹眼神不对。

        错觉吧?

        事实证明,好的不灵坏的灵。

        隔日早朝,世子瑒当众宣布,将监国的重任交给儿子,自己也要带兵出征。

        满朝卿大夫震惊无语,想起北安侯的作风,当真是父子一脉相承。

        英俊的小少年怒视父亲,很想问一句:竟然把重任抛给没成年的儿子,良心不痛吗?不怕把他脆弱的肩膀压塌吗?!

        世子瑒坦然摇头,不怕,感觉相当好。

        亲爹如此不要脸面,简直丧良心。

        少年无计可施,只能给叔父写信,希望赵颢能救他于水火。

        赵颢的回信很快送达,内容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想留在北都城,无妨来南都城。成为南赵世子,和亲爹平起平坐,如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