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可爱的大宋(1)
书名: 奉天为皇 作者: 铁血后裔 分类: 穿越

        

        毕竟当时大臣们做不了皇帝,唯一想的就是享受富贵。

        福泽子孙。

        赵匡胤也有办法,给了他们想要的,并且给了免死铁卷。

        以至于大宋自他开始,就定下了不杀功臣的规矩。

        还别说,这个规矩保持了一百多年,直到昨天让赵烁给破了。

        但是,正是赵匡胤的开明跟大度,这才决定了他当朝时期,大宋风调雨顺,万众一心的格局。

        因为当时的大宋官员都认为,赵匡胤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们。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想要平定,那是要实打实的浴血奋战的。

        赵匡胤将危险自己一个人扛了,让兄弟们吃香喝辣,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份精神!

        这种活脱脱的帝王韭菜,史上真的是第一次见。

        而百姓私下里也称宋太祖为韭皇!

        当然这都是大宋野史里面笔墨不重的笑谈罢了。

        这事就叫杯酒释兵权。

        但是大家以为这就结束了,完美了。

        赵匡胤身边没了最令他辗转反侧的威胁,可他还不放心。

        于是,就发布诏书,定下了很多约束权臣的规矩。

        尤其是针对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更是采取了兵权分离的管理方式。

        以至于宋朝的军队,统帅大多是不懂得打仗的文官。

        即便文官想造反也不懂军事,没有指挥作战的才华,最终肯定不是太祖的对手。

        再加上,文官管理军队,那些真正能战的将领们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在旁边打酱油。

        英雄失去了用武之地,赵匡胤就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至于打仗?

        赵匡胤也有办法,专门制作了率军的秘制虎符。

        一旦大宋边境或者境内发生了战争,需要出兵干仗的时候。

        赵匡胤就在垂拱殿上集结文武百官,尤其是重点钦点几个印象中能打仗、打胜仗的武将。

        让武将带兵出战。

        无论战争的结果是胜还是败,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武将打完归来之后,必须第一时间把兵权交还给之前管理军队的文官。

        然后才能去面见陛下!

        与此同时,赵匡胤也照猫画虎把武将约束体系用在了文官身上。

        他组建了历史上第一套公务员系统。

        沿用的就是特别透明的交叉管理跟互相监督的制度。

        思维绝逼的超前。

        只不过当时的社会条件以及道德框架还不允许其发展成熟。

        但是在赵匡胤当政时期,硬生生的让官员们接受了。

        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

        这套系统,具体的操作办法就是,负责礼部的官员管理工部。

        工部的官员去管理兵部。

        兵部的轮换去礼部走走。

        户部的再去吏部逛一逛。

        吏部的没事做?那好办!

        去监督中书省,给个代理丞相做做。

        互相督促,互相进步嘛!

        不过这样的缺点,在后世几乎是暴露无遗。

        首先从军事层面看,直接决定了后期武将长期见不到士兵。

        士兵们也长期见不到他们的主将。

        隔着千里,互相歌唱着铁窗泪。

        那份心情,谁人能懂?

        时间一长,武将更换的节奏也快。

        到最后,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这直接离了大谱。

        相当于整个大宋从庙堂的士大夫到基层的布衣老百姓,全部都是临时工。

        赵匡胤可以完全不需要顾虑有小团体搞什么蝇营狗苟。

        也不害怕有人结党营私,蓄谋造反。

        因为政治土壤不允许。

        可是……

        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平日里将军跟士兵八竿子达不到一起的组合,就这么没有默契的组队去前线送人头了。

        这就导致,太祖皇帝去世之后。

        大宋的对外战争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惨败成绩。

        大宋盘踞各地的军镇,战斗力几乎是战五渣的存在。

        每次都是边境重要城镇快速陷落。

        而大宋想要挽回颜面,每次就得动用镇守京城的禁卫军。

        可是禁军本身的职责就是拱卫京畿要塞。

        京城不是北上打契丹的骑兵,就是南下去打南蛮的水军,要不就是西进抵御西域军队。

        南来北往,从白天走到黑,除了水土不服,还得经常面对不同杀戮风格的敌军。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禁军也接连打败仗。

        打到最后,宋朝的皇帝恍恍惚惚的觉得,是不是咱太拉稀了?

        要不要对外保持和平大使的姿态?

        尽量能磨嘴皮子,就千万别动手。

        于是乎,大宋就开始转变思路,变成拿钱砸人了。

        这一切都是从太祖跟他弟弟喝醉之后,烛光斧影暴毙之后开始的。

        不过太宗皇帝赵光义也是个实干家。

        他接受的大宋兵强马壮,国库充盈。

        再加上他上位后,朝中传言他得位不正。

        所以赵光义也想干一番大事业。

        这么一来,跟宋朝挨着的周边小国就遭殃了。

        其中就是众多文人墨客缅怀的南唐后主李煜。

        没错,就是那个被逼的只能借酒消愁,寄情于诗的痴情种李煜。

        他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惆怅,又有何人能懂?

        毕竟,他是被赵光义灭掉的。

        赵光义不但接受了李煜的国家,还接管了李煜漂亮的皇后!

        于是赵光义就开始了色批之路。

        并专营此道,不可自拔。

        但他有享受的资格,因为他平定了五代十国的尾乱。

        使得大宋成为中原大一统的王朝。

        也是在这个时候,大宋真正的麻烦契丹,也登上历史的舞台。

        契丹是当初五代十国的一员。

        被南魏政权驱逐出去的哈喇子族。

        他们一直占据着后晋时期的燕云十六州。

        期间被后周抢了一小块土地回来。

        宋朝建立之后,因为燕云十六州的归属权,一直跟契丹摩擦不断。

        雄才大略的赵光义就想着建立一份比他的兄长赵匡胤更加伟大的功业。

        于是他决定对大辽用兵。

        意图就是夺回失去的燕云之地。

        可是,大宋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收拾完五代十国的残局之后,宋廷军队的战斗力似乎变得越来越弱鸡了。

        有时候,明明有很多大军,军队数量压制契丹(辽国),可就是打不过人家。

        这是幻觉?

        赵光义不止一次怀疑过自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