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地主家的傻孩子
书名: 奉天为皇 作者: 铁血后裔 分类: 穿越

        

        而此刻完颜宗望麾下的大军确实已经在边镇得到了休整。

        也做好了南下的准备。

        宗泽到了北京城附近,明知道金人兵少。

        却也没有信心一鼓作气将他们拿下。

        因为他一旦被打乱阵脚,就没有机会在成安郡站稳脚跟了。

        还要更重要一点,宗泽不确定自己从后面进攻金兀术跟金由基的骑兵时。

        北京城那位赵棣能不能跟他配合?

        如果能配合,内外夹击金人,此战胜算很大。

        可要是他不配合呢?

        那宗泽岂不是带着自己麾下那些热血的勇士们硬碰金人的重甲骑兵吗?

        那就是白白送死。

        所以,宗泽现在进退两难。

        他在等,等岳飞从汴梁城那边返回来复命。

        不过他的北上,也让金兀术不敢贸然对北京城发动进攻了。

        可是赵棣已然吓的不知所措。

        此时他在北京城的府衙内,再次集结众人商讨对策。

        “诸位,眼下那金贼为何还不退兵啊?”

        赵棣是真的不愿意再煎熬了。

        他现在只想着解除了北京之围,然后把康王赵构接这里来主持大局。

        至于他?

        他只想做一个衣食无忧,荣华富贵享用不尽的王公贵胄。

        听着赵棣的新闻,窦知章说道:“国公殿下无需担忧,宗泽已经来了。”

        “来了吗?”赵棣惊喜的从座位上蹦了起来:“他在哪?”

        “殿下,宗泽如今在成安郡驻军呢。”

        “成安郡,啊,那他已经离我很近了。”赵棣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

        回想起自己之前对宗泽的指指点点与不满。

        赵棣良心发现:“若是宗老将军前来,本王要向他道歉,之前确实是误会他了。”

        “国公没必要低三下气。现在情况还没有明朗。”

        “汴梁城那边陛下的决策也没有发布,谁知道他会不会继续跟金人和谈?”

        “眼下无论宗泽来不来,国公最好的选择还是据守北京城,以某日后之变。”

        在窦知章看来,手里有兵,只能算是有点资源。

        可要是手里有城池的话,那就可以做一方诸侯了。

        再加上窦知章非常清楚赵棣的想法。

        赵棣跟他的兄台赵构一样,都是骨子里很懦弱的人。

        然后还非要在表面上故作强硬。

        所以,现阶段的赵棣压根就需要自己为他想办法。

        只要给他足够的鼓励,让他不要自己把自己吓死……

        就可以!

        窦知章之所以非常坚定的追随在赵棣身边。

        原因也很简单,不管接下来的形式是怎么的瞬息万变。

        他都坚定不移的保住徐国公,甚至站在康王的这边。

        拥有这两个王爷的庇护,他窦知章下半生的荣华富贵已然是指日可待了。

        至于宗泽什么时候前来攻打城外的金兀术。

        那随便他好了。

        总而言之,窦知章既然知道宗泽来了。

        就肯定宗泽是绝对不会坐视北京城被攻破的。

        至于粮草没有》

        那就让他自己去想办法吧。

        北京城内倒是囤积了很多粮草。

        他们坚守的话,也能吃个小半年。

        所以从始至终,窦知章都在挑唆赵棣坐享其成,不曾主动的为大宋争取过丝毫主动权。

        要知道,如今赵棣麾下也是猛将如云。

        可惜他这位统帅骨子里胆小怕事。

        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威慑力。

        首先,赵棣麾下拥有之前河北跟山东被金军打散的朝廷军队。

        加入赵棣麾下,已经重新合并。

        而且那些士兵,都是大宋的边军。

        他们是打过仗,见过血的老兵。

        绝非宗泽跟陈规那样的农民义勇拼凑。

        现在被金军占领的太原、河东府、以及上古等三大重要军镇,就是他们之前守卫的三边。

        他们在那里跟金军爆发了血腥的厮杀。

        如今溃散之后,被赵棣重新组织。

        谁敢谁他们的战斗力不强?

        这只是中坚力量的士兵。

        那么将军呢?

        辟如王禀,以及追随小种经略相公的柳复生,还有后起之秀韩世忠以及历史上被赵构真正重用并且当做心腹的刘光世。

        现在他们都在赵棣麾下。

        这些武将聚集起来,也能跟金国的大小战神粘罕跟金兀术斗个有来有回。

        可实际情况,却令人郁闷!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赵棣。

        毕竟赵烁成为大宋天子之后,已经渡过了历史上最为难熬的靖康元年的冬天。

        如今靖康二年的春天也即将过去。

        赵烁最起码不用被金人虏获到北方过冬了。

        可是大宋的整个国力也几乎被金国给打残了。

        如今大宋境内没有一个地方的政权是完整的。

        西北的草寇跟山匪仍然肆虐,到处祸害老百姓。

        山东的梁山余孽虽是藏了起来。

        可是那所谓‘替天行道’的大旗还没有彻底倒掉。

        原本号称天下鱼米之乡的杭州甚至是整个浙江,还处于方腊集团被剿灭后,全新秩序的构建之中。

        就剩下相对稳定的两淮之地。

        却聚集了大宋天下百分之八十的富商。

        他们为富不仁,一心只想着如何在苟延残喘的朝廷身上压榨出最后一点油水。

        所以,如今金军虽然撤离了中原。

        可是给赵烁以及整个宋朝留下来的烂摊子,还是非常糟糕。

        尤其让西北边军感到胆寒甚至是军心丧失的情况是。

        西路军的精锐被打乱,打散。

        自此一蹶不振。

        而号称跟大宋杨门虎将并列为天下双将名门的谷府折氏竟然当了卖国贼。

        投降了金人!

        曾在水浒传之中各路英雄豪杰,口口声声提起来的老种经略相公跟小种经略相公的种家军,在半个月前全军覆灭。

        甚至是跟西夏作战,屡战屡胜的姚家军也被打的再无翻身之日。

        金人的铁骑确实了得。

        压的大宋山河黯然失色。

        压的宋朝庙堂之上的满朝大臣噤若寒蝉。

        虽说赵烁的围城之困解了,可是江南道跟西北道还有山东道那边的执政官员,一个接一个的投降金人,从大宋的臣子变成了臣服于五国城的臣子。

        那些地处北方三大军镇,如今被金人占据的地方周边的官员,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如今的局面,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