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喜从天降

        

        江宁也不客套,直接进入正题道:“李大人可还记得,我当初第一次进宫,在陛下面前说了什么?”

        李东阳目光一凝,悠悠然道:“看来江大人还没放弃啊。”

        “此事埋藏心中,一日不敢或忘。”

        “老夫还记得,谢公那日将此说得一文不值,就差没有指着大人的鼻子呵斥了。

        呵呵,真怀念啊。”

        李东阳低头看着杯中清茶上自己的倒影,似是想起了往昔和刘、谢二人一齐秉国辅政的岁月。

        江宁似是看出了他的心事,直言不讳道:

        “李大人是想起刘、谢二位大人了?

        也是,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实为朝堂一时佳话啊。”

        李东阳摇了摇头:

        “罢了,不说这个了。

        只是老夫想告诉江大人,此事很难,难于登天,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海禁原因繁复纷杂,非一时能理清。”

        “我知道。”

        江宁深吸了一口气:

        “可我大明海岸线广袤,接壤海疆何止万里,开通海禁,与外通商,是让国家强大,百姓富裕最好而最便捷的方法了。

        如今禁了大海,想要出海贸易的商人没了路子,只得下海为盗,混杂倭寇之中,与其沆瀣一气,反叫倭寇猖獗一时。

        我大明水师糜烂之甚,只能堪堪防守,连主动出击,剿杀海盗都做不得。

        不知有多少沿海百姓遭其荼毒,祸患不下北疆鞑靼。

        而若是开海,增设通商口岸,非但能将寇变为商,还百姓一片安宁。

        还能遏制江南士绅大户的走私贸易,大大开拓税赋渠道。

        强大朝廷的同时,还能惠及百姓,岂不是两全其美?”

        一番情真意切的话下来,李东阳看江宁的眼神变了。

        至少没有再那么敌视。

        或许在他心中,很认可欣赏为国为民的人吧。

        即使两人政见不同,甚至曾经敌对有过嫌隙。

        良久,李东阳叹气道:“道理谁都懂,做起来却是难。”

        江宁见他似是有些松口,连忙道:

        “首辅放心,江某心中已是有了些计策,只要首辅能同意,便是好了。”

        “呵呵,看来江大人筹谋多时啊。”

        李东阳喝了口茶,继续道:

        “只是江大人想过没有,江南土地肥沃,乃我大明粮仓,一旦当地百姓对下海贸易趋之若鹜,无人耕种土地怎么办?

        平时也就罢了,可若是遇到了天灾与人祸,没有足够的粮食救济,岂非又是遍地饿殍?”

        江宁愣住了。

        他倒是忘记了这茬。

        此时生产力还兀自低下,北方和中原千年屯垦,土地肥力早已消退,全国就指着江南的稻米粮食去各地售卖。

        忽地,江宁灵光一动。

        他之前不是发现了番薯和玉米么,只要努力推广出去,不说吃好,至少饿不死了。

        “李公,若是我能解决粮食问题,你便能支持我吗?”

        李东阳愕然,下意识点了点头:

        “若江大人能解决此头等大事,老夫自是无有不允。”

        说着,他话锋一转:

        “不过嘛,老夫年纪大了,处理政务力有不逮,虽有焦大人佐助,却依旧疲累。

        何况我们两人皆是垂垂老朽,内阁中总要有个年富力强的啊。”

        江宁抽了抽嘴角:

        “早知翰林学士杨大人才智非凡,我与他当初也是相谈甚欢,不若便向陛下举荐他入阁。

        李公以为如何?”

        “呵呵,如此,老夫多谢江大人了。”

        李东阳笑得像只老狐狸。

        出了李府后,江宁乘着轿子在城里各处的粮店乱逛起来。

        既然打定了主意要推广番薯和玉米,那靠家中那些当粮种,是完全不够的。

        所以他希冀能找到更多,如此才方便推广。

        而且听自家小娇妻当日的解释来看,江宁肯定此时的百姓,应该有不少知道番薯。

        只是从来不重视罢了。

        毕竟他们连饭都吃不饱,又如何会去苦心研究将它当作新的作物来种植呢。

        顶多当个稀罕物罢了。

        寻摸了许久,江宁都不曾有所收获,好在有人指点他在一家粮店可能会有售卖。

        江宁露出喜色,急急忙忙找了过去。

        而刚一下轿子,他便瞧见店家在驱赶两个破衣烂衫的人。

        应是乞丐一类。

        可偏偏,这两个乞丐皆是金发碧眼,一头卷毛,显然不是大明人。

        江宁起了兴趣,当即走过去:“会说大明话么?”

        两个西洋人见他衣着华贵,连忙磕磕巴巴道:“这位,这位公子,会的,我们。”

        虽然不甚熟练,也很蹩脚,但至少能交流。

        江宁随即问了几个问题,这才明白他们是传教士,一个叫内斯特,一个叫沙勿略。

        他们的船在大海上失事了。

        然后莫名其妙就到了天津卫,最后又来了京城。

        只是身上没钱,想要传教也没人愿意听他们的,为了活命只得乞讨。

        江宁对他们的遭遇表示了一番同情后,便看向了粮店掌柜。

        掌柜早就看他前呼后拥的,一定非富即贵,连忙陪着笑脸道:

        “公子有何吩咐?”

        “请问你这里有那种,长在地下的,然后块状模样,红皮儿,白皮儿也行,之类的东西么?叫甘薯、番薯什么都行。

        还有那种棒状的,上面是金黄金黄的粒子。”

        江宁一阵比划道。

        掌柜愣了好一会儿,道:“应该是有的,只是很少。”

        “快拿来我看看。”

        江宁迫不及待道。

        掌柜应了声,连忙返回店中,旋即出来手上捧着一个袋子。

        “公子瞧瞧,您看是不是。”

        江宁看了眼,顿时大喜道:“对了对了,就是它们!”

        只见里面不只有十几个番薯,还有七八个玉米棒子。

        “多少钱?”

        掌柜犹豫了下:“实不相瞒公子,这些都是稀罕物儿,没什么人买,不若一钱银子一斤?”

        江宁有些好笑,让人递上十两银子。

        掌柜惊喜,连忙小心接过,便听江宁问道:“掌柜,不知这些是从哪儿进来的。”

        “回公子的话,是我家东家弄来的。”

        “你东家在哪儿?”

        这时,一道声音从铺子里传来:“是哪个在唤我?”

        只见一个年近半百的身影走了出来。

        两人对视一眼,俱是惊叫起来。

        “祝先生?”

        “江大人?”

        此人正是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也就是常说的祝枝山。

        “哎呀,原来是江大人当面,自上次苏州一别,不想今日还能相见。”

        江宁顾不得客套,急切道:“这铺子是你的?这些东西你从哪儿弄来的?”

        祝允明解释道:

        “这是我家园子里种的,唤作番麦和地瓜,挺稀罕的东西。

        我来京城时带上了些,住在这个铺子里,便顺手挂在店里售卖。”

        江宁一听是他自己种的,顿时心花怒放,道:

        “祝先生不若与我到酒楼喝顿酒,吃个便饭?”

        祝允明忙不迭点头应下。

        和江宁吃饭,可不是谁都有的机会。

        而这时,那两个传教士还眼巴巴看着江宁。

        引为他是唯一一个主动和他们搭话的。

        要是不知道抓住机会,那也太傻了。

        江宁心下好笑,干脆把他们也叫了上。

        两人怪模怪样地作揖道谢。

        到了酒楼雅间。

        酒菜上楼后,也不管两个传教士狼吞虎咽,江宁对祝允明道:

        “不知先生,是从哪儿得来的这些东西?”

        “草民科举不顺后,做起了粮食生意。

        先父在世时,曾接纳了一家从南洋回来的汉人。

        他们祖上是在元末战乱时出海去的。

        而将他们接纳后,家父便留了他们在家中园子种些作物,都是从南洋带回来的新奇玩意儿。

        就是这番麦和地瓜。

        这些东西比较稀罕,草民便运往名下各处粮店售卖。

        只是没甚人见过,倒也很少卖得出去。”

        江宁恍然,抚掌大笑道:

        “好好好,这些都是我苦寻不得的宝贝,先生有多少我便要多少。”

        祝允明连忙道:“既然大人如此喜欢这些东西,草民便尽数送与大人。”

        江宁再三道谢,又提起这些作物的意义和自己的意图。

        祝允明感慨道:“大人既有如此利国利民之心,草民佩服,当浮一大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