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辞禄避位3
书名: 大唐潜龙 作者: 粉金 分类: 穿越

        

        当时河南道的大使,已选定萧瑀、杨恭仁,他二人都是特进,这是仍掌实权的正二品散官。

        贞观时期的河南道包括东都洛阳,开元时期才划分为都畿、河南二道。

        此时皇帝提及的畿内道,亦即关内道,贞观时期包括京师长安,同样也要待到开元时期,才划分为京畿、关内二道。

        畿内道的政治地位高于河南道,因此大使人选的位分,也必须高于河南道。

        事实上当时合格的人选,也就只有房玄龄与李药师。

        皇帝即将前往九成宫避暑,依例皆由房玄龄留守长安,他不可能离京巡省。

        也就是说,畿内道大使的人选,除李药师外不作第二人想。

        然而李药师,实在无意继续留任中枢,于是说道:“畿内道乃是天下第一道,兹事体大,臣以为大使之职,非魏征莫可胜任。”

        此时提及魏征,因为于公,魏征厥是贤臣良相;于私,他非但是李药师少年时期的师弟,年余之前在湋川官舍事件上,更得他缓颊。

        李世民虽对魏征深为倚重,宠信有加,却始终未曾给他立功的机会。

        所谓“德懋懋官,功懋懋赏”,魏征已因其德而晋身宰辅。

        然却因为无缘立功,未得厚赏,以致始终家资寒素。

        于是此时,李药师便希望让他也能得有立功的机会。

        不过毫不意外,李世民笑道:“朕倚仗玄成箴规得失,不可一日或离,还是烦请吾兄亲自走一趟吧。”

        皇帝既然坚持,李药师也只得接受畿内道大使的任命,与多位重臣分别前往诸道,代天巡狩,观省四方。

        荡平突厥之后,几年以来偃武修文,中枢除营建数处宫室之外,大抵不离务在安辑、休养生息的治世之本。

        因而此时,宇内可谓社稷康泰,物阜民丰。

        李药师曾任关内道行军大总管,对于这带地区的人事原本相当熟悉。

        此时代表皇帝视察吏治、采集风俗、问民疾苦、优礼高年、赈济穷乏、拔擢人才,着实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这年三月,皇帝又往九成宫避暑听政。

        行前再度请太上皇同往,李渊同样拒绝。

        于是李世民下旨,命将作监在长安东北地势高亢爽阔的龙首原上,为李渊修建避暑的夏宫,名之曰永安宫,此即日后盛名远播、载誉古今的大明宫。

        且说当时。

        十月中旬,李药师巡省已毕,回到长安。

        不过旬日,李世民也返回京师。

        此时长孙皇后已得一女,她是李世民最幼之女新城公主。

        蕣华则举一子,他是李世民第十三子赵王李福。

        如此大喜之事,竟未能让李药师稍缓其志,旋即便上〈乞解职表〉:

        臣闻宰臣程材,樗散无栋梁之用;陶冶成器,满盈有倾覆之忧。

        是以量力着于鲁史,招损陈于夏载。

        臣固庸流,无阶贵仕。

        短翮慕侣,顾榆枋而自得;骀足追群,瞻燕越而绝思。

        幸属光华启旦,管库无遗,录其丹赤,弃其瑕滓。

        假宫商于庸音,披丹漆于朽质。

        虽复南临徼外,北践沙场,敌必倒戈,人怀尚义,以此为效,实贪天功。

        而上赏亟行,鸿恩罔已,锡爵胙土,连衡寇邓,腰金鸣玉,方轨崔卢,木石有心,岂不增愧?

        自滥端副,待罪文昌,腼颜疚心,屡移星管。

        画一之誉,无纪明时;维鹈之讥,日闻朝听。

        遂使化洽阴阳,或亏于玉烛;德动辰纬,时爽于珠联。

        求其所繇,并臣之咎。

        加以年事西夕,疴疾日侵,腰脚疼痹,筋力衰竭。

        虽欲勉励,非复全人。

        臣犹知之,况于他人!

        臣之所祈,本陈情实。

        非敢追踪疎傅,继迹留侯,妄自矫饰,求兹虚誉。

        若使尸素重任,无损国猷,亦当黾俛匪服,甘受身累。

        抚事论心,无一而可。

        乞解所职,养病私门。

        伏愿暂屏冕旒,曲鉴丹恳,辍天威于雨露,回阳光于葵藿。

        则彝章载穆,品物咸亨。

        臣未申投报,方违轩陛,伏纸惭恋,预怀罔极。

        以他君臣之间的默契,年初李药师举荐魏征之时,李世民已知他有辞禄避位之意。

        如今他巡省归来,仍未稍改心意。

        甚至蕣华得子之喜,也不能让他略有转圜。

        皇帝见这位“吾兄”心志坚贞若是,也只能允准其志,遣中书侍郎岑文本前往宣旨:

        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

        不问愚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

        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一代楷模”!这实是极高的推崇。

        不仅如此,皇帝更下制曰:沰

        高秩厚礼,允属茂勋,贵德崇让,用光彝典。

        尚书右仆射代国公靖,器识恢弘,风度冲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

        宣力运始,效绩边隅;南定荆扬,北清沙塞。

        皇威远畅,功业有成。

        及参闻政本,职重端副,绸缪翌赞,勤劳宴绩。

        知无不为,岁寒弥厉。

        既怀冲挹,以疾固辞,表疏恳至,情理难夺。

        烦以吏职,有乖养贤,宜加优宠,申其雅志。

        可特进,勋如故,并赐帛一千段,尚乘马两匹,禄赐国官府佐及亲事帐内防阁等,并依旧给。

        患若小瘳,每三两日至门下中书平章事;患若未除,任在第摄养。

        此即〈加李靖特进制〉。

        也就是说,前此旨诏“允准”,实可谓系表面文章。

        特进是仅次于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位阶。

        唐代散官分为两种体系,其一单纯叙俸,以从一品的左光禄大夫为最高,正二品的右光禄大夫为其次,其下直至从九品。

        另一体系,则专为优礼退职的重臣,仅有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的特进两个位阶。

        这种体系的散官,纵使不再领有职事官位,仍可参与朝廷国是的决策,而且依旧出席重大典礼,其序位甚至在同等品秩的职事官之上。

        特进位阶之外,李药师不但保留原本的左光禄大夫、上柱国、代国公等勋封,得到赐帛千段、乘马两匹,更丰厚的则是“并依旧给”的待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