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工业、教育、经济,四书五经
书名: 大乾监国太子 作者: 邺余 分类: 穿越

        

        政事堂,萧奕在定下针对东瀛的国策之后,就让大臣们开始拟定章程,到时候,他来批阅,然后形成国家文书,盖上传国玉玺和监国太子玺印,就算是国策正式发布了。

        这些国策,肯定是要向东南那边宣传,特别是船厂、码头、东南海商商会。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是萧奕一直秉承的理念,好在,朝中的官员也是这么个想法。

        朝廷现阶段针对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和安东都护府,都是怀柔、警惕、教化、管控为主。

        毕竟,他们还没有完全教化,大部分都是受到了原本的番邦意识之影响,只有两代、三代之后,才会放松警惕。

        而朝廷为了解决几十万禁军的安置问题,也会允许战士们在当地安家。

        有家室的战士,自然是不可能了。

        几十万的将士,不可能把他们的家全部都迁移到边关。

        一来,这个工程量很大。

        二来,边关之地也都是苦寒之地,并不适合发展,去了之后,连温饱都是问题。

        朝廷在结束战乱的时候,可是给他们分了不少土地呢。

        他们也不想放弃这些土地啊。

        只是说,行伍之中肯定还有着不少单身汉。

        兵部和禁军两衙的武勋们联合起来,给这些无亲无家的将士们,做了一个异地安置。

        给他们发放老婆,让他们在当地成个家。

        等到年龄大了。

        带着老婆孩子回到故里,进入不良人、锦衣卫、地方监察使等官署,成为县城、州的官差。

        这叫有始有终。

        如此这般好的待遇,军中的将士们自然是要誓死扞卫大乾国祚的啊!

        包拯疑惑道:“所以,殿下其实还有一些话没有说完?”

        “不错。”

        戴光极为肯定地说道:“当初讲《国富论》的时候,讲到了想要延长王朝寿命,改革大乾的土地制度,从根源上讲就必须解决自耕农向国家交税遇到的三大负担。”

        “因为这三大负担,恰恰是地主阶层利用来进行对自耕农土地兼并的三种主要手段。”

        “而这三大负担得到了解决,就可以抑制土地兼并速度与地主阶层比例,从而达到稳定王朝税基,延续王朝寿命的目的。”

        “其中,白银货币化,以及贸易全球化,把内部矛盾放在对外的立场上,而不是只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对东瀛的国策,一个分而治之、一个操刀割肉,还是不够的。”

        “既然是要掌控,而非互市,那就必须再加上一个思想教化,佛门东传,让他们一心向善,消除他们心中的恶念,这也只是其一。”

        “还可以让儒家东传,让他们学习儒家的忠君爱国,忠于大乾这个天朝上国的君王、爱护大乾这个天朝上国的国祚。”

        “和安西、安北之地一样,三代以后,人人都说汉语,人人都尊汉礼、人人都以自己为乾人而自豪。”

        “这时候,才是我们真正掌控东瀛之地的时候。”

        戴光为何要在太子萧奕离开政事堂之后,才说出这番话来?

        还不是因为太子萧奕如今乃是大乾的监国太子,是这个庞大的疆土的君王,是天朝上国的皇太子,他一定是仁义、爱民如子、心胸宽广、容纳百川之人。

        像是这样的话,这样的事情。

        自然是见不得光的啊!

        连记载在历史上,都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戴光才会在太子萧奕走了之后,拦住了狄晏、包拯、郭子仪、张太岳、李大亮等人。

        张太岳自然是有一些于心不忍,毕竟,这么做,和强盗有什么区别。

        一个天朝上国,却要想着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地消磨一个番邦。

        多少有一些不符合他所受到的儒家学文的理念。

        可现在是大势所趋。

        他一个人的反对只能给自己带来麻烦,自然是一口气憋着,就当做是看不见。

        而包拯等人也是一样,在以前意识到了监国太子对待安西都护府等地的百姓们的态度之后,也有过犹豫,可是翻开历史书籍,看看上面的史册,中原百姓遭受的战乱,几乎都有着蛮夷们的影子。

        所以最后还是自我说服了。

        狄晏第一个点头,同意戴光的策略,开口道:“戴尚书所言不错,还需要再加上一条。”

        “这件事情,太子殿下不能做。”

        “只有我们这些人出面才可,也不必摆上台面,大家心中明白便可。”

        众人都是点点头。

        萧奕看着书桌上的四个字。

        耕牛。

        种子。

        大乾现在的耕牛,北地多黄牛,江南多水牛。

        而草原牛,用来吃肉挤奶的,善运动迁徙,肉质肥壮,跟耕牛不是一回事,驯化起来没个几代是训不熟的。

        训练牛耕田的时候,都是先让小牛后面拉个东西,便是这种粗细的树木的树根,目的是让它锻炼体力。

        等到练习耕田技巧的时候,就会给牛戴上鼻圈,就跟给马套上缰绳一样,这样小牛就会听话,到了田里哪怕饿极了也不会吃田里的庄稼。

        至于口令也是慢慢训练出来的,没有一蹴而就的事。

        所以说,并不是收复了哈林等地,就能拥有很多耕牛了。

        萧奕已经拿出来曲辕犁了。

        这也极大地改善了耕作的效率。

        而若是再多一些耕牛,效率还会提高,能够开垦出来更多的荒地。

        因为一年四季的耕种,每一次的收获,等到新一次的耕种,都是要翻土的。

        翻土的效果,不仅仅是让土地疏松,还有一个就是让土地里面的虫卵什么的翻出来,凉一凉,减少虫害。

        古时候,为何会经常出现蝗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翻土不及时。

        还有一个,自然是气候原因。

        很多时候,翻土不及时,农户们也只能是直接种植,导致量产不高,虫害还比较多。

        有了更多的耕牛,春耕时候,可以翻土更多的土地,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一个农户也能耕种更多的土地。

        现在的土地占有率,其实并不高。

        别看百姓已经千万之多。

        可是因为土地兼并的原因,地方上的不安定,城乡发展差异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等。

        很多农户都开始搬迁到了县城、州城等地。

        而他们的土地自然也就荒废了。

        若是能够让这些荒废的土地出租出去,给那些想要耕种,却因为没有地而无法耕种的人,又或者是给那些承包商,也就是粮商,他们从这些农户手中租借土地,再雇佣一些农户,让他们耕种。

        这也是一种有效耕地。

        耕牛可以鼓励地方上多多繁殖培养,毕竟如今阻止了土地兼并,也把很多良田都还给了百姓。

        土地公有制也能慢慢地施行,朝廷的威望很高,也能得以控制和管理。

        关键在于种子。

        萧政在东瀛那边也发现了不少种子,准备带回来,明年开春之后,耕种试一试。

        而萧奕知道,想要得到红薯、土豆、玉米这三样,就必须往西,从大西洋到达美洲地区,才能找到。

        番薯原产于南美洲及安的列斯群岛,必须要到这个地方,才能找到番薯种子。

        这三个种子,绝对可以让大乾来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功业革命,比水泥还要重要的那种。

        为何?

        人生在世就是吃。

        当温饱不成问题,人才会把关注点放在其他的地方,才有剩余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当人不在为吃的发愁,那自然会想办法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这时候,更多的创新也会随之而来。

        红薯绝对能够养活很多很多人。

        红薯的种子在开春之时,就种在肥土中,等待着生根发芽,发了芽子之后,就可以用小苗移栽。

        也就是说,红薯只要是有茎叶,往土里面一埋,它自己就能生根发芽,然后慢慢地生长。

        之后就是施肥了。

        再然后,就是翻藤。

        因为红薯藤越长越长,越长越茂盛,如若不翻藤,抑制藤叶生长,藤叶会和根抢水分、养分。

        而红薯的根,就是人能够吃的红薯。

        红薯的藤叶也能炒着吃,味道很不错。

        没吃的时候,人连榆树皮都能吃。

        其次就是土豆。

        土豆适合陇右道、河南道这些地方,别看是黄土高原,这些地方适合土豆的生长。

        陇右道这地方,只能是种植小麦,因为水系并不发达,常年缺水,自然也就没有水田。

        而南方水系发达,常年下雨,也就有着水田。

        南方的大米卖到北方,北方的面粉卖到南方。

        当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南方的百姓是吃不上面食儿的,北方的普通百姓也吃不上大米。

        红薯、土豆、玉米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适合。

        土豆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和智利一带。

        玉米最早产于墨西哥及中美洲。

        想要找到这三样高产的粮食种子,可不简单,不是说出海寻找就能找到,不是张张嘴,就能带回大乾的。

        到现在,大乾的海商,也只是到达了马六甲海峡。

        想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就必须像是今年到达东瀛一样,有着大乾海军护航。

        不然,在马六甲海峡,肯定是要遭受海盗们的打劫。

        好在,火药技术还没有传到西方。

        如今大乾已经开始在舰船上面安置火炮,一炮下去,对方再好的帆船,也能击沉。

        所以,找到三个种子,其实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可正是因为这个时间问题,也成为了一个最大的问题。

        时不我待啊!

        开疆拓土、天下大同、制度优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工业革新、教育强国、国民经济。

        开疆扩土、天下大同、制度优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基本上已经完成了。

        工业革命、教育强国、国民经济这三条,还在继续完善。

        这个过程会非常长。

        关键其实还是在于粮食的产量跟不上,到如今,海商的发展,经济总量的上升,导致更多的商贾开始盯上了远航商业。

        还有不少大型商号,开始想办法建立工厂、养殖场等。

        国民经济确实大幅度提升。

        可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让不少百姓也被推动,要么去以工代赈赚钱,要么直接进厂,有了钱,也能买粮食,也能置办一些家产,也能提高生活质量不是?

        当然,无法外出打工的人,也会想办法承包一些农田,自己一家子早出晚归地耕种。

        只有工业革命和教育强国这两点,实行起来,还是有难度。

        工业革命的难度就在于这个时代的人的认知有限,所有的工业创新,都集中在了大乾工部、将作监这两个地方。

        民间的工业创新水平,还是太差了。

        没有创新的土壤,工部、将作监的创新,也都是萧奕的醍醐灌顶方式。

        直接把图纸想法什么的甩出来,交给了工部来完成。

        什么原理,什么知识点等等,也都是现成的,他们不需要太懂,只要是能打造出来就行了。

        而在这些原理、知识点之外的创新。

        很差。

        几乎是没有。

        萧奕再怎么鼓励大家创新,来一个专利权保护什么的,也是杯水车薪。

        就比如滑翔伞,到现在,都没能造出来。

        因为大乾这时候的织布技术所编织出来的布匹,并不太适合滑翔伞的布匹。

        要么质量不行,要么漏风。

        工业革命必然是要伴随着大多数人的认知提高、工业水平、工业知识、工业认知、基本原理的支持等等为基础,才会产生的一种改革。

        大乾到现在,也都是萧奕这个天道一般的存在,直接把很多东西就拿出来,让人造出来,而并非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

        就比如纺织机、曲辕犁、水泥、热气球、滑翔伞、滑翔机、高炉炼铁、玻璃、玻璃镜、望远镜、独轮车、四轮马车、人力车、马蹄筋和牛皮制作出来的皮带等工艺品。

        也从这些诞生出来更多的衍生品,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工业创新。

        但是这还是不够。

        比如皮带的产生,可以让四轮马车速度更快,也能让水磨坊的水轮纺车、水轮磨坊车效率更高。

        很多工艺品在这一年里面,像是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可要说,这就是工业革命,那还算不上。

        而教育强国的难点,自然就在于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教育目标、教育标准等。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什么?

        大乾现在的教育就是为了给大乾的朝廷培养官员,除此之外,别无用途。

        这也是政治影响着教育的最大原因。

        封建王朝的教育自然也是相对封建的,四书五经,儒家学说。

        到了以后,说不定还会有什么洛学、道学、理学、朱学什么的学说出现。

        萧奕自然是想要喊出实现素质教育,来一个大改革,不是为了给朝廷培养官吏,而是为了给大乾朝野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

        可这个又和读书人的理念是相反的。

        背道而驰。

        试问。

        若是一个放牛的人,一个倒夜香的人,都能识字,都能吟诗作赋。

        他们读书还有什么用?

        这时候,必然会出现读书无用论来。

        可喊出这种口号的人,他必然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

        读书无用论。

        也不问问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人,问问他们,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必然是出行都很难。

        开民智。

        兴教育。

        为的就是能够让工业革命早一些到来,让大乾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快车道。

        也就是,人人都感觉自己的背后有一个鞭子在抽他,让他不得不往前。

        而这个鞭子的根本,就是需求,是隐形攀比。

        大乾现在的发展确实已经进入了正规。

        朝野上下都还算是清明。

        百姓也算是能安居乐业。

        很少有什么官逼民反的事情出现。

        就算是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东都护府三个地方,其实也都实现了安居乐业和休养生息。

        不管是党项人也好,还是蒙元人,其实所求也不过是过日子。

        西夏朝廷也好,蒙元王庭也罢。

        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过日子,他们就听谁的,支持谁。

        现阶段的大乾。

        其实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太平盛世了。

        可是,这还不够。

        当然不够。

        萧奕天天小课堂,就是为了给朝野的官员找事儿做,不让他们闲下来,不让他们把心思放在了内部斗争上面。

        修建长城、修路搭桥、修建运河、治理两河水患,束水攻沙、修建减水坝、修建水库等。

        这些都需要人,也都需要钱。

        然后就是修建国医馆、修建官学学府。

        在这之后。

        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增减教学内容了。

        四书五经,必须要减少几本,增加几项。

        算经,要以九章算术,和萧奕自己编写的算术经书为主,什么简单的加减乘除,还有一元一次方程什么的,都要让人学一学。

        其次就是格物致理了。

        这里面,要加上物理学。

        以后,也能方便一位作家,写上一句,物理学不存在了。

        最后就是地理了。

        知大乾疆域、山川河流,知北海之北、北极、南极、知澳洲、美洲、非洲。

        知广袤天地、宇宙星空。

        这里面,除了原本的地理,也能加上星相学,道家的夜观天象,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