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差点被气死的朱棣

        

        丰城侯李彬原本和武安侯郑亨一起带重兵驻守宣府。

        打安南时,朱棣调李彬为副将,当时李彬家人,大都还是在宣府原地。

        他有个儿子,也叫李贤,和朱高煦手下蒙古将领李贤名字是一模一样。

        盛庸和平安跑了后,朱棣疑心病起,很多晚出京的,像何福的家人都被留下。

        而已经出京的李彬,则把他十八岁的儿子李贤招回来,任京营武骧左卫千户。

        今年朱高煦突然起兵,安南又没消息传回来,皇帝朱棣立马派锦衣卫开始跟守李彬和张辅、陈旭等人的家属,李彬在宣府的夫人和女儿也被招了回来。

        不过他们此时并没有被认为有罪,所以通常只是远远监视和跟踪,不会限制出行。

        纪纲来到李彬门附近一家茶楼,茶楼昨天有人想讲武王伐纣,刚开讲没一会,就被锦衣卫抓了,然后发现是茶楼附近百姓,一个识字的书生,考科举都没中,有人出钱让他来讲。

        纪纲也没多说,按朱棣的要求,直接砍了,其家人中,男的发配北平,参与兴建北平皇城。(永乐四年,即去年朱棣下诏在北平按南京皇宫蓝本,兴建皇城),女的则送往教坊司。

        纪纲刚到楼上,两个青壮男子就围过来。

        “指挥使。”两人纷纷小声拜见。

        “李彬家最近怎么样?”纪纲问。

        “和平时差不多。李贤有当值就去当值,无事会约人喝酒游玩,喜欢到教坊司去。”

        “李贤没成亲?”纪纲瞪着眼睛,年纪不小了啊。

        “好像还没有。”

        “他都约的什么人?”

        “徐安。(徐忠儿子,不是徐祥儿子。)丘松、唐荣--”属下报了几个名字。

        除了丘福外,其余都不是朱棣心腹。

        看来儿子们玩伴也和父亲们差不多。

        “还有孙亨。”

        孙亨是朱高煦大舅子,孙岩的儿子。

        靖难中孙岩父子帮朱棣守通州,稳如老狗。

        靖难后,孙岩坐镇京师五军都督府,为左军都督同知。

        孙亨为河南都指挥使。

        朱高煦起兵后,朱棣立马将孙亨叫回京师,父子俩都在京师,有人质的意思。

        但纪纲很奇怪,朱高煦在靖难中的部下福建都指挥使徐安、广东都指挥使李远都跟着反了,当时孙亨怎么一点反应也没有,还老老实实到京师来?

        但靖难中这种事也很多,女婿和丈人分属不同阵营也正常。

        比如朱棣和徐辉祖,同样是大舅子,就是死对头。

        当然,朝廷也不信任徐辉祖,只是不让他拿军权。

        所以朱棣也没治罪孙氏父子,只将其招回京师。

        “大人,徐安怎么还能出来?”这时有个部下问。

        徐忠在湖广降了,儿子徐安还能往外跑?不是应该软禁在家吗?

        纪纲不动声色:“陛下没旨意,咱们就不能办事,随他去呗,当然,我已经派人盯着他,一旦圣旨到了,立刻可以抓捕。”

        两人点点头。

        纪纲看了会,便离开,往徐府后门去。

        徐府后门也有他们的人在看守。

        两个锦衣卫穿着便服躲在其对门一间房子里。

        看到纪纲来了,两人上前拜见。

        纪纲问,最近有什么特殊的?

        部下摇头,并表示后门基本没人来,李贤也不从后门出来。

        看起来好像没什么。

        三人说了会话,纪纲感觉没什么收获,正考虑以什么借口拜见李贤,突然,远远看到有个身影往这边来。

        “有人来了。”

        纪纲透过门上专门挖的扎,小心的看过去。

        远处有个人正往这边走,那人好像一心赶路,头压的很低,看着脚,一路走到李彬后门口,几乎没有停顿,又走了过去。

        “原来是路过。”两属下长舒口气。

        纪纲神色微动,等这人走过后,隐隐感觉这人背影有点熟悉。

        见过,老子肯定见过他。

        好像个宦官。

        纪纲猛的打开门,快步追上去。

        前面这人刚刚转过一个拐角,回头看到身后没有人,嗖,从袖子里摸出个东西,直接扔到李彬家院墙内,然后继续往前走。

        他刚缩回手来,纪纲已经出现在他身后不远处。

        但纪纲没看他扔东西,快步走过去。

        等走近了,突然身体往右一靠。

        “啊哟,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纪纲好像不小心撞到这个人。

        他想看看这个人长什么样。

        但那人小声道:“没事没事。”头也不抬,继续往前走。

        纪纲这会肯定了,就是个宦官。

        身上的那股味道,还有他说话的声音,就是个宦官。

        这宦官他还肯定见过,就是一时想不起来。

        纪纲没说什么,站原地想了想,转身而去。

        今天李贤不当值,前面的守卫说还在家里,一般李贤晚饭时才会出去玩。

        纪纲本来想从前门进,想了想后,还是到后门。

        后门在火巷里,很少有路人。

        “我进去探探李贤的口风。”他和部下打了个招呼,就去敲门。

        后门敲了好一会,里面才有人出声。

        “来啦,谁啊。”

        纪纲道:“李千户在家吗?”

        吱,后门打开,露出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应该是李家的仆人。

        他看看纪纲,请问你是哪位?

        “我是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有点小事,想拜见下李千户。”

        “纪大人请稍等。”男子很快回去,又很快出来。

        “我家少爷有请。”

        纪纲余光看了看,后院有点大,但地面非常干净,连落叶都被扫掉了。

        他跟着男子往前,一面道:“家中有几个人啊。”

        男子笑笑,除了少爷,夫人和小姐,还有几个仆人侍女。

        纪纲和气的和他说了几句,快到时,从袖子里摸出几块碎银:“多谢啦,一点小意思。”

        “不敢不敢,老仆不敢。”扑通,男子跪下,连连推辞。

        纪纲直接往他手上一塞,哈哈大笑,大步到了走廊里。

        男子只好追上,然后口称谢谢。

        不一会,李贤在客堂接见了纪纲。

        锦衣卫使指挥使突然造访,李贤还是很奇怪。

        李贤现在也不到二十岁,但因为随父从军多年,外表还是很成熟,也比较有气质。

        他和父亲李彬一样,都喜欢读书写字,所以在大明武将里,也算是个异类。

        看到纪纲,他赶紧先拜见,再请其落主座。

        李彬不在,纪纲也嚣张了下,果断坐主座。

        上茶之后,侍女退下。

        李贤带着若有所思的表情看向纪纲。

        纪纲先喝了口茶,然后道:“当年丰城侯和淇国公,力荐汉王为太子。”

        李贤不动声色。

        “真是大错特错。”纪纲道:“谁知道汉王是狼子野心,居然敢起兵造反。”

        李贤当即道:“是的呢,我父亲若知道,肯定后悔莫及。”

        “还没有你父亲的消息回来?”纪纲立马问。

        李贤还是没啥表情,只是摇头:“没有,父亲好像失踪了一样,听说张辅将军和陈旭将军,亦是如此。”

        张辅和陈旭都是伯爵,他一个也没叫,只叫将军。

        “嗨,不知交趾现在什么样了,我锦衣卫多少密探过去,都不能回呢。”纪纲边说边看着李贤。

        李贤还是没啥表情,只是道:“还请朝廷诸公帮忙,李贤也很想念父亲。”

        “行,我会加派人手的。”纪纲说罢,便抱拳起身。

        走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有一半把握,确定李彬和朱高煦有联系。

        李贤父亲失踪这么久,都没什么悲痛伤心焦急的表情,他还是太年轻啊,被纪纲一眼就看穿了。

        李贤表情很平静,说到父亲失踪也是如此,那明显知道父亲没啥事。

        李贤送他到门口。

        快到门口时,纪纲突然停下,小声道:“最近官军又败,城中还有人到处宣扬叛军,李千户尽量不要在外乱议论,以免惹起祸端。”

        李贤这次表情略有变化,然后做感激状:“多谢纪指挥使,李贤明白了。”

        纪纲走后,李贤站在原地又是若有所思的表情。

        纪纲这是几个意思?

        看他说话的语气,似乎也想投靠汉王?

        纪纲刚回到自己衙门,北镇抚司来汇报,雷铭回来了。

        雷铭是河南都指挥同知,靖难中是张玉部将,张辅去打安南时,雷铭也被征调,算是张辅心腹,但张辅的兵马里,河南都司兵很少,只有雷铭带去一千多部下,等于在河南都司借个雷铭。

        雷铭是交趾回来的第一人。

        黄福去交趾任布政使是去年的事,差不多大半年了,才回来一个人,纪纲非常重视。

        他看到雷铭时,感觉雷铭和难民乞丐似的,差点没认出来。

        和雷铭聊了会,他便匆匆带着雷铭进皇城,因为怕朱棣嫌弃,不得已还带着雷铭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

        朱棣听到交趾有人回来了,也是精神一震。

        朱高煦起兵后,交趾好像在地图上消失了一样,一点消息都传不回,大明三十万精锐毫无音迅。

        他赶紧召见雷铭。

        “陛下。”雷铭哭跪在地,一五一十的述说他的经过。

        当天黄福和宦官马骐到清化宣旨,旨意里对都指挥级和参将级的将领做了安排,雷铭可以回国,当时雷铭又惊又喜。

        然后等上船时,他发现和自己上船的,基本都是张辅心腹,或靖难北军将领,而且多半是世子,或者是朱棣系的。

        他们的船从海防港出发,到广东廉州就说没淡水了,要到廉州卫补给。

        诸将都带着几个亲兵,当然也没意见。

        不料刚到岸上,就被扣压。

        然后。

        他们所有人就在那边晒盐,成为朱高煦的盐丁。

        朱棣眼前一黑,差点没一下子背过气去。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