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夫事有趋同而势异者,非事诡也,时之变耳。何以明其然耶?昔秦末,陈涉起蕲民至陈。陈豪杰说涉曰:“将军披军执锐,帅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功德宜为王。”陈涉问陈余、张耳两人,两人对曰:“将军嗔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贼。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以私。愿将军无王,急引兵而进,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如此野无交兵,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及楚汉时,郦食其为汉谋挠楚权,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候社稷,灭亡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诫能复立六国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以行,陛下南面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张良曰“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良因发八难,其略曰:“昔者,汤伐桀,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褒贤者之闾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以赈贫民。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草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武。今陛下能偃武修文,不复用兵乎?其不可四也;放马华山之阳,示无所为。今陛下能放马不复用乎?其不可五也;休牛桃林之野,示天下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且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者,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余无复立者,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亲戚,反故旧,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楚惟无强,六国去者复挠而从之[惟当使楚无强,强则六国从之也],陛下安得而臣之哉?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则大事去矣。”时王方食,吐哺,骂郦生曰:“坚儒!几败我事!”趣令销印,此异形者也。[荀悦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势、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者,三术不同也。初,张耳说陈涉以复六国后,自为树党,郦生亦用此说。汉王所以悦、者,事同而得失异者,何哉?当陈涉之起也,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汉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项也。且项羽力能率从六国,如秦之势则不能矣。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己之党,而益秦弊也。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上也,所谓取非其有,以德于人,行虚惠而收实福也。立六国,于汉王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此事同而异形者也。]
【译文】许多事情的趋向虽然很相似,但实际却迥然不同。这并不是事情本身奇特怪异,而是由于时势变化所造成的。用什么来说明这一原因呢?从前,秦朝末年陈胜发动蕲地(今安徽宿县)民众起义,队伍攻占了陈地。陈地的豪杰父老们建议陈胜说:“将军你披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率领土卒讨伐无道的暴秦,重新恢复楚国的社稷,以将军你的功劳和德望应该成为帝王。”陈胜征求陈余、张耳两人的意见,他们两人回答说:“将军你怒目张胆,义愤不平,挺身而出,多次历经生命危险却不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考虑,替天下人清除残暴的君主。现在刚刚攻下陈地便要称王,这就向天下人显示出了自己追求富贵利益的私心。希望将军最好现在不要称王,迅速率兵前进,派人扶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王室的后代,为自己树立朋党。如果能这样,就用不着在辽阔的原野进行大规模的战斗,讨伐残暴的秦皇,占据咸阳,来号令诸侯,那么你的帝王之业便能成就了。现在你只是在陈地自立为王,恐怕天下人便涣散了。”等到楚、汉相争的时候,郦食其为汉王刘邦谋划如何削弱楚国的势力,说道:“从前商汤讨伐夏桀,推翻夏朝后封夏桀的后代在杞地(今河南杞县)。周武王讨代殷纣,推翻商朝以后,封纣王的后代在宋地(今河南商丘县南)。现在秦皇丧失仁德,侵夺了诸侯各国的社稷,残害六国诸候的后代,使得他们没有立锥之地。陛下你如果真能重新扶立六国诸侯的后代,那么六国君臣以及百姓一定感激陛下的恩德,都会闻风仰慕,愿做大王的臣民。你的恩德与仁义一旦得到推行,陛下就可以称霸诸侯,项羽一定会恭恭敬敬地臣服了。”张良知道这件事情后,对汉王说道:“如果真的采纳郦食其的计策,那么陛下你的大事将会失败”。汉王说道:“什么道理呢?”张良因此提出八条不可以扶立六国后人为王的理由,他说道:“从前商汤讨伐夏桀,之所以把夏桀的后人封在杞地,是因为他预计能够制夏桀于死命。现在陛下能制项籍于死命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一条;武王攻伐殷纣,马上用特殊的标志把商容的里门标示出来,以示对贤者的尊敬;又把箕子从囚徒队里放出来,整修比干的坟墓。现在陛下你能够去整修圣人的坟墓,标出贤者的里门,到智者的门前去致敬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二条;周武王把殷纣存积在巨桥仓的粮食,储积在鹿台库的钱货,赐给贫穷的百姓。现在陛下你能够把你府库里的粮食,钱财散给穷人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三条;伐殷的战事业已结束,把战车改为普通官车,把兵器倒转,头朝下放置在仓库中,告示天下不再用兵动武去打仗了。现在陛下你能够放弃武装去从事文德化教,不再用兵发动战争了吗?这是不可以的第四条;把战马放到华山的南坡下,告示天下人再不乘马打仗了。现在陛下你能够放马南山而再不用马打仗了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五条;把牛群放归林野,向民众表示不再运输军需、屯聚粮草了。现在陛下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吗?这是不可以的第六条;况且天下的谋臣说客,别离亲人,离开祖坟,告别朋友故人,来追随你的原因,不过早晚盼望获得一小块封地。现在如果恢复六国的旧秩序,立韩、魏、燕、赵、齐、楚六国的后代,那么天下四方来的谋士说客,一定会各自归回老家去侍奉他们自己的主人,跟他们的亲人团聚,返回他们的朋友故人那里。这样,还有谁来帮你取天下呢?这是不可以的第七条;况且楚国目前是无敌于天下的,你立的六国又被它削弱而去附庸它。只有使楚国的力量弱小时才可如此,否则,楚国强大,六国一定会附庸他。陛下你又如何能使楚国来臣服你呢?这是不可以的第八条。假如你真用了郦食其的计谋,那么你的大事就完了!”这时汉王正在进餐,听了张良的论谈,中止进食,把吃下去的食物吐了出来,大声骂郦食其:“臭儒生,几乎把我的大事都搞糟了!”即刻下达命令,把那些准备为复立六国的印信销毁。这正是形势与陈涉之时不同所导致的。[汉献帝时的荀悦说:“确定策略、决定胜负的要则有三,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所谓“形”,是指大致对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等现实情况所进行的衡量对比。所谓“势”,是指具体事件发生时对当事者前进还是后退时机的把握。所谓“情”,是指当事者内心的情态。因此尽管是策划同一类事情,必须考虑到三个不同的要素。当时,张耳劝说陈胜重新复立六国的后代,为自己树立朋党。郦食其也采用这一主张游说汉王,是因为他认为二者是相类似的事情。可结局是前者可能成功,后者必定失败,这是为什么呢?当时,陈胜起事的时侯,天下人都渴望灭亡暴秦,而且楚、汉相争的局面还没有出现。现在,天下人不一定都想灭亡项羽,况且项羽的能力可以统领六国之众,使六国的诸侯都跟随听从于他,像秦朝那样的局势却不可能统领六国。所以扶立恢复六国的诸侯,对于陈胜来说,所谓既增加自己的党援又加速了秦朝的失败。又何况陈胜当时还没有占据全天下的地盘,这正是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来给别人施恩德,施舍空头的恩惠却获得真正的利益。对于汉王来说,如果也要这样做的话,这是所谓分割自己的所有去资助敌人,虽设置了虚名却受到真正的祸害呀。以上所说的是相类似的事情却具有不同的情况。]【按语】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决策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建立在对敌我情况分析对比的基础之上的。郦食其简单地效仿商汤、周武王分封亡国之后的历史故事,劝说刘邦扶立六国之后,说明他没有认识到由于时代的不同造成具体情况的差异,因而他的错误结论被张良正确细致地分析结果所否定。这里举一个与文中相类似的例子。曾经纵横欧洲的拿破伦提倡主动出击,他的战略战术可归纳为“攻势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法国军队一直模仿着拿破仑的用兵“版本”,提出除“攻击外不知其它”。直到一战开始,法军仍主张:“遇敌即须攻击”,由于当时具体情况已发生变化,那时是机关枪称王的时代,防守者依托阵地发扬火力明显地比运动中占优势,这使法国的“攻击万能论”在战争伊始就碰了钉子。于是法军的作战思想又转变为“防御万能”的军事方针。到了二战开始后,因循守旧的法军统帅部,还不能正视现代攻击战术的进步,他们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马其顿防线上,结果造成了败军亡国的惨剧。可以看出,法军所犯的错误和郦食其一样,他们都是单纯以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依据,不能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现状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但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在总结他们的教训时,并不是否否认前人的经验,而是要防止不分时间、地点、敌情,我情,一味照搬、复制前人或前次的具体做法。